小钰儿 发表于 2020-5-17 21:31:22

古韵好诗十三期七律第九讲作业帖

本帖最后由 小钰儿 于 2020-5-24 21:31 编辑

作业:
1、阅读下面这首诗,根据本讲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赏析(切记:不要抄袭)。
登鹳雀楼王之涣 (唐)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2、以下图为题材,作七律一首,题目不限,可自选题图。
要求:
1、选用四种基本格式之一;
2、用《平水韵》;
3、注意粘替对;
4、避免“孤平、三平尾、三仄尾”;
5、避免“重字、韵字入诗”;
6、注意中间二联对仗句的句式结构;
7、注意语句清新、平淡。


果果★ 发表于 2020-5-18 16:11:09

本帖最后由 果果★ 于 2020-9-2 14:37 编辑

1、阅读下面这首诗,根据本讲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赏析(切记:不要抄袭)。
登鹳雀楼王之涣 (唐)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赏析:王之涣的这首《登鹳雀楼 》极尽质朴、明快风格,琅琅上口,又意味隽永。前二句,日光依着山梁下沉,直到吞噬最后一抹余辉,滔滔黄河向着大海流淌不止,把一幅极富动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,山边白日落,黄河滔滔流,感觉视野开阔,美景如画。第三句,抛开这一切,欲穷千里目,还想看得更远吗,还能不能看得更远呢?能,更上一层楼。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啊,用极质朴的语言,来说明既浅显又富有哲理的道理,非常绝妙。
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: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。前两句“白日”和“黄河”两个名词相对,“白”与“黄”两个色彩相对,“依”与“入”两个动词相对。后两句也如此,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。沈德在《唐诗别》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:“四语皆对,读来不嫌其排,骨高故也。”绝句总共只有两联,而两联都用对仗,如果不是气势充沛,一意贯连,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。这首诗,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,所谓“正正相对”,语句极为工整,又厚重有力,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;后一联用的是,虽然两句相对,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。


2、题图
七律石榴花吟怀
文/果果

昨宵急雨浥轻尘,陌上榴红更觉新。
惬意清风摇绿影,怡情小鸟吻朱唇。
青衫柳下盈盈笑,翠袖花前浅浅嗔。
幽径流连心已醉,画屏题字送佳人。

娄殿龙 发表于 2020-5-18 19:57:36

古韵好诗十三期七律第八讲作业
一,赏析王之涣巜紫鹳雀楼》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赏析,本首诗,短小精湛,非常流畅,一气哈成。这是王之涣登楼观景,抒发情感以此表达自己的宏大远志。白日依山尽,短短五个字浓缩成一天的景致,语句及其精炼,白日是白天,依山尽,是落日余辉隐没于大山之后已是入夜。浩翰的黄河水已奔流大海,不可望到尽头,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博大高远。为进一步延伸诗人高涨的情怀,把自己的思想放飞的更高更远,那就得再登高一步,再上一层,方可达到理想的目的。通篇看似观景,实则更有深意。其中,依,入,欲,更本人认为应用的独到,一字千钧,画龙点晴。两个联句,皆为对仗,这在五言句中很少见,读来顺畅,并没感到有呦口。这也足以说明作者功底纯厚,很少有人超越。所以才能成为千古名诗,经久弥香。
二,写一首题图诗
朱雀戏蕊
文/娄殿龙
春染翠浓花正红,蜂飞远去无行踪。
一针尖嘴吮香蜜,两片芳心不相重。
天降缘来常见果,意添蕊上总成龙。
人间美景无边好,乐在清幽赏艳容。

绿化树 发表于 2020-5-19 13:21:05

本帖最后由 绿化树 于 2020-5-20 15:42 编辑

古韵好诗十三期七律第八讲作业
如一
1、阅读下面这首诗,根据本讲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赏析(切记:不要抄袭)。
登鹳雀楼王之涣 (唐)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赏析:王之涣的这首《登鹳雀楼 》极尽质朴、明快风格,琅琅上口,又意味隽永。前二句,日光依着山梁下沉,直到吞噬最后一抹余辉,滔滔黄河向着大海流淌不止,把一幅极富动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,山边白日落,黄河滔滔流,感觉视野开阔,美景如画。第三句,抛开这一切,欲穷千里目,还想看得更远吗,还能不能看得更远呢?能,更上一层楼。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啊,用极质朴的语言,来说明既浅显又富有哲理的道理,非常绝妙。
白日,有说是白天的日头,日头当然是白天的,也有说是灿烂的日头,当太阳处于某个时段或某个特定的场景时,阳光真的会是白色的,特别是在夏秋季节,艳阳高照,烤人的阳光会是刷白刷白的。但我更觉得这个白字是为了押韵的需要,红日可以依山尽,艳阳也可以依山尽,但没有白日爽朗上口,更不好和后面的黄河相对。所以,这个“白”字有点睛之效。当然,还有“穷”字,穷尽,穷极,穷达,把一切都看到,把所有都看完,只能说用得太好、太绝了。
2、以下图为题材,作七律一首,题目不限,可自选题图。
要求:
1、选用四种基本格式之一;
2、用《平水韵》;
3、注意粘替对;
4、避免“孤平、三平尾、三仄尾”;
5、避免“重字、韵字入诗”;
6、注意中间二联对仗句的句式结构;
7、注意语句清新、平淡。
七律 鹦戏图
文/如一
百媚千姿四月天,红妆绿裹暑相连。
枝高不觉林阴静,榴翠还当蕊火鲜。
兴起翻腾花下舞,闲来嬉戏吊空悬。
良辰美景堪催早,九阙仙宫亦枉然。

未来 发表于 2020-5-20 19:32:23

题图
文/未来
玲珑小巧吻花忙,蜜蕊缘由甜如糖。
飞起无声翅贫振,与蜂为伴饱饥肠。
物危志大尝芳尽,艳羽常随扑鼻香。
酷似娇冠栖绿叶,总来文士雅歌行。

小钰儿 发表于 2020-5-24 16:51:15

阅读下面这首诗,根据本讲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赏析(切记:不要抄袭)。
登鹳雀楼王之涣 (唐)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赏析
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登楼望见的景色,写得景象壮阔,气势雄浑。这里,诗人运用极其朴素、极其浅显的语言,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,收入短短十个字中;而我们读到这十个字时,也如临其地,如见其景,感到胸襟为之一开。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、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,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。这是天空景、远方景、西望景。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、滚滚南来,又在远处折而东向,流归大海。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,由近望到远,由西望到东。这两句诗合起来,就把上下、远近、东西的景物,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,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,特别辽远。就次句诗而言,诗人身在鹳雀楼上,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,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,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。这样写,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。

后两句写所想。“欲穷千里目”,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,还想看得更远,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,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,“更上一层楼”。“千里”“一层”,都是虚数,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。“欲穷”“更上”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,多少憧憬。这两句既别翻新意,出人意表,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、十分紧密;同时,在收尾处用一“楼”字,也起了点题作用,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。

从这后半首诗,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,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,更登上了楼的顶层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,而含意深远,耐人探索。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、高瞻远瞩的胸襟,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。

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点: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。绝句总共只有两联,而两联都用对仗,如果不是气势充沛,一意贯连,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。这首诗语句极为工整,又厚重有力,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;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,虽两句相对,而没有对仗的痕迹。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。

2、以下图为题材,作七律一首,题目不限,可自选题图。
要求:
1、选用四种基本格式之一;
2、用《平水韵》;
3、注意粘替对;
4、避免“孤平、三平尾、三仄尾”;
5、避免“重字、韵字入诗”;
6、注意中间二联对仗句的句式结构;
7、注意语句清新、平淡。

   七律:题图
文/小钰儿
五月熏风初暖和,榴花妖冶舞婆娑。
翠荫满树红花点,妙色撩人墨客多。
袅袅黄鹂香粉颊,翩翩蝴蝶沁心窝。
琼浆玉液中秋月,百子齐吟祝福歌。


一段云 发表于 2020-6-9 20:17:14

本帖最后由 一段云 于 2020-9-4 11:13 编辑

【七律】·第九讲作业
七律·《题图》
文/一段云
榴红似火古城前,疑是长安御水边。
晨起黄莺牵绿袖,夜凝清露胜甘泉。
寻常细叶争苍翠,美艳纤枝竟嫩鲜。
秋月见圆开口笑,早将夙愿注心田。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古韵好诗十三期七律第九讲作业帖